太仓肉松史话


 《太仓州志》卷三肉松记载
 
      清代史料《太仓州志》卷三风土(风俗、节候方言物产)篇中对太仓肉松明确记载:肉松制法创于倪德,以猪、鸡、鱼、虾肉为之。德死,其妻继之。味绝佳,可久贮。远近争购,他人效之弗及也。
 
                        中国特产丛书肉松记载
 

      太仓肉松传承人代代口传,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开国后第90位状元太仓名门望族陆增祥时年58岁,因年衰辞仕告老返乡宴请宾客。受邀者均为时代文武名流、达官贵人、商贾豪富。陆府特邀江南名厨倪德(字鸿顺,苏州常熟支塘人,1829年~1891年)掌勺。因忙中出错,竟失手将拿手好菜红烧五香焖肉烧砸了,肉块皮脂脱落,骨肉分离。为免受东家责备及挽回高厨面子,倪德将错就错,将红烧五香焖肉去皮除脂剔骨,将剩余瘦肉反复贴锅搓炒。瞬间,留存瘦肉演变为一道黄灿发亮、香气诱人、形态毛绒蓬松的新型菜肴。当侍者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其上桌,众宾客闻其味,肉香 吊胃;视其色,金光灿灿;看其形,毛绒蓬松;尝其味,鲜香绵柔,回味无穷,遂啧啧称奇。经问倪大厨此乃何方仙肴,德曰:此乃肉松。”太仓肉松由此问世。故提及肉松自古至今,以太仓肉松最为驰名,尤以倪鸿顺肉松最为正宗。

 

 
                          倪鸿顺肉松店铺旧址
 
      肉松伴随着倪德高厨手艺生涯,广为流传,不到两年,太仓地区形成“无松不成宴”。更有社会名流商贾巨富争相委托倪大厨加工肉松作为太仓地产佳肴礼尚往来,肉松逐步形成具有苏帮菜肴特色太仓地产一张香喷喷都市名片。看准商机,倪德弃厨从商,于光绪二年(1876年)以其字号为商号在太仓武陵街昭忠祠旁开设前店后坊倪鸿顺肉松店铺,主打产品为太仓肉松。缘由肉松驰名及其经营之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一时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1915年,太仓肉松被选送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食博会展出,荣获甲级奖章,1921年参加江苏省地方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解放后参加省、部举办国内土特产展览会中更是获奖无数,太仓肉松深受消费者亲睐,驰誉海内外。